蒋英与李双江合影(钱学森夫人蒋英葬礼)

首页蒋英与李双江合影(钱学森夫人蒋英葬礼)

蒋英与李双江合影(钱学森夫人蒋英葬礼)



她身上有很多标签:钱学森夫人、表哥金庸、表哥徐志摩,但她绝不是这些知名男人身边的花瓶。

她是音乐领域的佼佼者,中国最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国际知名女高音,中国顶尖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她是蒋英。

蒋英与李双江照片(钱学森夫人蒋英葬礼)

蒋英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从教45年,近半个人生。在她的精心培养下,许多学生成了著名的歌唱家,如李双江、赵、朱爱兰等。

这些以前的学生也成为年轻一代的老师,继续蒋英的事业。

2012年2月5日中午,这位92岁的老人在北京301医院静静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蒋英与李双江照片(钱学森夫人蒋英葬礼)

蒋英

菊花翠柏环绕,《绿树成荫》轻轻响起。

2月10日上午10点,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西院的告别大厅里,放眼望去,全是红着眼睛沉默的人,大约有上千人,都是来送别蒋英老师的。

他们中的一些人是蒋英和钱学森的领导、同事和学生。有的是蒋英、钱学森的亲朋好友;许多不认识蒋英但钦佩蒋英的人也参加了送别。

送别大厅弥漫着百合和白菊花的幽香,一如蒋英优雅淡泊的性格。大厅里回荡着亨德尔的咏叹调《绿树成荫》,这是蒋英生前特别喜爱的曲子。纯净温柔的音乐似乎冲淡了一点悲伤的情绪。

蒋英与李双江照片(钱学森夫人蒋英葬礼)

赵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含着泪,笑着深情地回忆说:

“他们选择了汉德尔的慢板(《绿树成荫》),说明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树荫。树荫保护我们后人,带给我们清凉。”

“我觉得我们老师好像骑着这首歌的翅膀,慢慢飞向天空,和爱她的钱老在一起了。”

在告别大厅的中央,蒋英,一位安详的老师,似乎刚刚睡着。她穿着简单的灰色西装外套,盖着党旗,神情肃穆。

在告别大厅的后面,挂着一条横幅,上面用白底白字写着“深切悼念蒋英教授”。横幅下面是白色的菊花和淡淡清香的粉色百合。

鲜花中有一幅蒋英的画像:穿着一件带蝴蝶结的纯白衬衫,戴着陪伴她晚年的眼镜,露出慈祥的笑容。

虽然她的头发是灰色的,但她泛红的脸颊和淡淡的口红让蒋英看起来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遗像前是亲友敬献的花圈,前面是她和钱学森的子女钱永刚和钱永真敬献的花圈。在肖像的中央是一朵粉色和白色的花,渐渐地是黄菊花和白色的菊花。

大厅内外摆放着许多花圈和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军委委员、教育部长、中科院院长等。当然还有国内很多大学的音乐系,相关机构,协会,社团等等。由此可见,蒋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爱戴。

蒋英的儿女们站在告别大厅的左侧。他们身着纯黑礼服,胸前佩戴一朵白色菊花。他们与参加告别仪式的人握手,并接受了鼓励和慰问。

哀悼者一行七人从右侧进入灵堂,向蒋英老师的遗体三鞠躬,绕场一周,向老蒋的遗体致敬。

在送别队伍中,有多位歌手是的老师:李双江、赵、朱爱兰、吴、

难忘的老师,一群学生深切怀念蒋英老师。

一、一代歌王李双江送别昔日恩师。

第一个来到告别厅的李双江,也是当时中央音乐学院的领导,身着军装,面色凝重,跟在当时的王闯慈昭和书记郭淑兰后面。

送别队伍走向蒋英的遗体,向蒋英的遗体深深鞠躬三次,然后走向蒋英的家人,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表达哀思。

20世纪50年代,李双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蒋英。李双江回忆说:“蒋英老师的学术态度严谨、善良、谦虚。虽然老师不在了,但我会永远怀念她。”

如今,李双江在中国已经首屈一指,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歌手,如梦鸽、谭晶、韩红、陈思思等。

蒋英治丧委员会委员赵教授也早早来到告别厅,向他敬爱的老师告别。

蒋英与李双江照片(钱学森夫人蒋英葬礼)

李双江

第二,赵的一个“关门弟子”,召回了老师。

赵是最后一批学生中的最后一个学生。他在20世纪90年代被介绍到蒋英。那时,每个星期六上午,赵都在听课。

大家都说江

英的艺术造诣高超,教学一流,但是到底有多厉害呢?赵登营是这样描述的:

“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还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感受,她的话不多,也很少讲理论,但她坐在钢琴前,一个和弦一出来,我就跟着走了。

以前人家说我的声音硬,没感觉,但跟蒋老师学习,第一堂课我就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的感觉,她以精湛的艺术修养把我的心锁解开了。”

蒋英与李双江照片(钱学森夫人蒋英葬礼)

赵登营

在蒋英的努力下,原本不会德文的赵登营成功地演出了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这是赵教授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或许各位并不知道演出《冬之旅》是多难的一件事,《冬之旅》是德奥艺术歌曲领域里最具有代表性、艺术性的作品,同时,也是考验演唱者技术功底与艺术休养深度的试金石。

蒋英手把手、一句一句地教他,并且让他用中国的诗词意境去理解,鼓励他“一定唱得过德国人”。

而赵登营也确实没让蒋英失望。1999年,为了庆贺蒋英执教四十周年,赵登营举办了《冬之旅》声乐套曲音乐会。

而这场音乐会有多成功?时任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梅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清晰、准确的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歌声令人感动。

此后,他陆续在新加坡以及全国各地音乐学院、艺术院校演出了《冬之旅》,传承了蒋英的寄望,努力地推动着声乐艺术的发展。

2007年,赵登营在德国再次演出《冬之旅》,并大获成功。一位老太太发出了惊叹:“不可想象,中国人能够把《冬之旅》唱得这么精彩!”

在赵登营的回忆中,蒋英是一位全身心为声乐教育付出的好老师:

“就是后来年岁大了,身体不好,她还是关心学生,甚至关心学生的学生,学生们唱得好,她比什么都高兴,她一辈子的生命就捆在了声乐教育上,是很多老师学习的榜样。”

“蒋老师不仅教我们歌唱,也教我们做人,她在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给予我的教育,让我一辈子都能受用。”

三、“不打不成交”-祝爱兰与蒋英的点点滴滴

在蒋英最后的时光中,有一个学生几乎天天都会去病房看望她,陪她说说话,尽管到了最后,蒋英已经不说话了,但是,这位学生依旧风雨不改,在这个学生看来,“她的眼睛告诉你,她在聆听。”

她就是有“小蒋英”之称的祝爱兰。蒋英和祝爱兰的感情非常深厚,尽管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她们长达10年的师生情谊,早就让她们情同母女。

“在蒋英先生还能说话的时候就说,如果有一天她走了,不要伤心,她一定会想念我。”祝爱兰哽咽着回忆道,“蒋英先生去世的那天晚上走进了我的梦里,似乎就是为了告诉我,她不会忘记我,会想着我。”

蒋英与李双江照片(钱学森夫人蒋英葬礼)

十七岁的时候祝爱兰就来到北京求学,那时,幸运之神眷顾了这个年轻的女孩子:她被安排到跟随蒋英学习。有着初出茅庐不怕虎的性子,祝爱兰只知道,跟着老师好好学。

但那时候,她还不知道,自己日后的命运,会与这位高贵漂亮的老师紧紧联系在一起。

随着与蒋英的日渐熟悉,她渐渐明白,自己的老师是多么优秀,无论什么时候,蒋英总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把学生的每一步、每一点都安排得非常到位,提供一切她所能做到的条件。

他们之间还有一个“不打不成交”的小故事。那是发生在祝爱兰刚刚开始跟蒋英学习的时候,有次上课时,祝爱兰的练习怎样都达不到蒋英,蒋英一再要求祝爱兰重来。

现场还有其他来观摩蒋英上课的老师,年轻的祝爱兰开始拉下面来,蒋英见状,便说,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但是,对祝爱兰的考验并未结束,蒋英让她再到房间里头来,再把未完成的训练弄懂弄明白。

回到琴房后,蒋英继续耐心地引导祝爱兰,问她为什么,没做对,但是祝爱兰不耐烦又倔强地说:“我不知道。”一来二往,蒋英也实在耐不住性子了,一下子站起来,盖上琴盖,让祝爱兰自己好好想想。

祝爱兰

此时,祝爱兰还是气鼓鼓的,扭头就走,但是回到宿舍以后,她才开始回想起老师的点点滴滴:

蒋老师对我这么费心,为我花那么多的心思,一对一地教学,把全身心都倾注在我的身上。经常连吃饭都顾不上,为我讲课讲得那么细致。慢慢地,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太不懂事了。

后来,祝爱兰真诚地跟蒋英道歉,她跟蒋英说:“蒋老师,实在对不起,我是发脾气了,我做得不好,您能不能继续再教我,我们接着昨天的那个再继续下去?”

她没想到,蒋英也没生气了,她说:“没关系,你就跟我女儿一样,都爱发小脾气。没关系,我们是不打不成交。”直到多年之后,祝爱兰依旧清楚地记得整个细节。

祝爱兰有长达10年的时间,都是跟随蒋英在北京学习的。但是当时的人民群众并不是十分喜爱西洋音乐,给祝爱兰表演发挥的空间很小。于是,祝爱兰时不时和蒋英透露各种各样的新鲜想法。

蒋英也很理解祝爱兰的想法,干脆支持和鼓励她,到国外深造。祝爱兰喜出望外,开心地说好呀!后来,蒋英还为她联系好美国的学校,打点好一切,把她心爱的学生,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荡。

蒋英与李双江照片(钱学森夫人蒋英葬礼)

临行前,蒋英把祝爱兰送到机场,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我把你扔到大海里了,你自己游吧,看能不能游出来啊。”

祝爱兰并没有辜负恩师对她的期待,接连在各种国际大赛中获得了瞩目的成绩:

1985年,在帕瓦罗蒂国际声乐比赛获得优胜者奖;1986年,在纽约理德—科郎茨国际歌剧比赛再次获得优胜者奖;1987年在纽约契塔夸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2005年被授予了哈特音乐学院杰出校友奖。

此后的许多年,祝爱兰在音乐之路上越走越宽,是国际歌剧舞台上最活跃、演出生涯最长、演出最频繁的中国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她演出过《蝴蝶夫人》、《卡门》、《茶花女》等等著名的曲目。

直到很多年以后,一旦提起祝爱兰的成就,祝爱兰就很谦虚地说:都是蒋英老师打下的基础,没有蒋老师,就没有今天的祝爱兰。

蒋英先生逝世后,祝爱兰很失落,她说:“这几天,一直在帮忙料理蒋老师的后事,偶尔静下来心里会失落,以前周末总是去看她,现在周末我没有"家"回了。”

四、“天鹅绒”与吴雁泽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在网上撰文纪念蒋英先生。他和蒋英的缘分也是十分深厚,是1959年蒋英任声乐班老师的第一批学生,多年以后,他依然清晰地记得他和蒋英初见面的场景:

“现在面前虽然是先生和学生,但我们首先是朋友,而且要做好朋友,在好朋友面前不要拘谨,有问题尽管提。我们的教学是研究式的,绝不是只能听我一个人的。我们通过交流,才能真正意义上地互相理解,这才是我最理想的教学。”

蒋英的一席话,让原本非常紧张,思想顾虑很多的吴雁泽放松下来。要知道,当时的吴雁泽只是一个刚从乡下到北京的“土包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声名遐迩的大教授,得多紧张,多不安。

在很多学生口中,蒋英是非常善于启迪学生的一位大师,吴雁泽也有过这种茅塞顿开的时刻。

刚到音乐学院的吴雁泽是不太适应的,因为他从小就习惯了用自己的方法去唱歌,而还能唱得好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天生有一把好嗓子。

但是怎么才能把这个金嗓子发挥到极致,吴雁泽被卡住了,他自己也知道,会感觉到有刺耳和不舒服的时候。无论蒋英先生用了多少方法,吴雁泽还是很难领悟个中的方法。

后来,有一次,蒋英想到了一个方法。她跟吴雁泽说:“今天咱们不练声,不唱歌,我和你一起来找一种感觉。你摸一下我穿的绒面大衣,看看有什么手感?”

蒋英与李双江照片(钱学森夫人蒋英葬礼)

吴雁泽疑惑地抚摸着蒋英的大衣,在指尖充满了柔软的触感,他如实告诉蒋英。

蒋英再次引导他:“你再仔细感受一下,除了柔软,是不是还有种‘立’的感觉?”

吴雁泽再次用心感受,开始感受到蒋英说的柔软中有“立”、“立”中有柔软。

蒋英开始启发他:“雁泽,你是抒情男高音,你的声音条件不错,但音色不够美。你的声音里要透着一种像你手中抚摸的那件绒面大衣一样,首先是柔和,但柔和中又有‘立’,也即柔中有‘立’,‘立’中有柔。

抒情男高音的音色要像天鹅绒一样,轻松地从你的脑海上空飘过来,让人听觉上感受到既有穿透力又很飘逸——这才是你未来歌唱在声音上的追求。”

吴雁泽通过指尖的质感,开始一步一步去理解、领悟和追求蒋英所说的“天鹅绒般美妙歌唱”的感觉,而他也真的做到了。

在多年以后,吴雁泽被誉为“歌唱诗人”、“美妙的歌唱”、“典型的中国式美声唱歌”等等,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些美誉的背后,都离不开蒋英的那次点拨和启迪。

五、学生群像:一辈子都难忘的领路人

在女高音歌唱家姜咏的回忆中,蒋英“不仅是一位严师,更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处处为人师表”。

姜咏毕业不久后,希望能继续跟着蒋英学习,所以征求蒋英的意见。但是蒋英反问她:"如果我每堂课收你5元又太少,要是每堂课收你10元,你怎么生活?"

姜咏沉默了,当时的她每个月只有49块工资。那是蒋英把她拒之门外吗?那当然不是,深爱学生的蒋英只是向姜咏开了个玩笑,在后来,她还是继续辅导姜咏,而且并没有收过她一分钱。

哪怕蒋英在病床上了,还惦记着学生的学生-姜咏老师的学生们。她是这样说的:"等我出院后,把你的学生叫来让我听听,我喜欢听他们唱,我们的声乐后继有人啊!"

出国发展了20余年的歌唱家吴晓路,得知恩师逝世,马上推掉手边的工作,赶回来送别恩师,走到恩师近前,她再也压抑不住悲伤的感情,哭得双目红肿。

在她的回忆中,蒋英永远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孩子,永远希望他们能够精益求精。“她常说你们不要怪我好为人师,因为你是我的学生。我不多夸奖你,要多指出你不足的缺点,让你不要骄傲。”

在蒋英的学生里面,有个特别聪明的学生,他就是日后经常与帕瓦罗蒂同台演出的傅海静。

傅海静实在是很聪明,很多曲子一下子就能掌握学会,于是到了大二大三的时候,开始有些松散。蒋英知道他的小心思,于是就让他学习很难的曲目。

而事实证明,鞭策是可以出现更漂亮的火花,没什么曲子能难住傅海静。

也正因为蒋英先生自己本身非常有实力和才华,才能将各位学生引上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说那一句:没有蒋英老师的培育,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直到蒋英逝世多年之后,学生们依旧怀念恩师,传承并发扬着这门高雅的艺术。2019年的9月,一场 重头戏“纪念蒋英教授诞辰100周年音乐会”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举行。

这场音乐会吸引了700多名音乐爱好者前来观赏。这观赏人数,足以见到:这朵艺术之花在神州大地上开始生根发芽并且缓缓绽放。

神仙伴侣,学生眼中的钱学森与蒋英

相信各位已经看过很多钱学森和蒋英的故事,但是在学生们的眼中,他们也一如他人所说的那么恩爱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赵登营回忆说:“两年多前,钱老走了,对蒋老师打击很大,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与我们谈话的时候,都沉浸在回忆中,多年的恩爱夫妻一下就走了一个,蒋老师的内心悲痛是很大的。”

祝爱兰的回忆中,“她和钱老一样,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他们的眼神都那么清纯,笑容那么开朗。”

蒋英与李双江照片(钱学森夫人蒋英葬礼)

在祝爱兰面前,钱老和蒋先生的对话不会特别多,但细心的她发现,他们夫妻之间经常对视相笑,屋内总是温馨柔和的。

钱老逝世后,蒋英的健康也不像以前一样了,还时不时念叨着“我该走了,该去陪陪老伴了。”当学生们劝慰她的时候,蒋英会反问他们:“我的事都完成了,还有什么?”

只有跟随他们最久的祝爱兰知道怎么才能劝得住蒋英:“钱老100周年诞辰的纪念活动您总要参加的呀,还有关于钱老的电影、歌剧,都需要您呢。”

结语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在仪式结束后,蒋英教授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殡仪馆火化,传奇的一生缓缓落幕。

相信,蒋英先生定是在天国上,与她深爱的丈夫钱老相聚了,再次唱起儿时的那首《燕双飞》。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郎平为什么不要王(郎平抛弃王的原因)
下一篇
为什么打牌总是输(了解这些扑克技巧)

评论

共 0 条评论

24小时热门